王贻芳:以基础研究和大科学设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基础研究和大科学设施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关键力量。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基础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今,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如何以基础研究为根基,借助大科学装置的力量,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低能区原子核结构与反应及关键天体核过程研究”项目年会召开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低能区原子核结构与反应及关键天体核过程研究”2023年度项目年会在沪召开。该项目由原子能院牵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申报。项目以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BRIF)为基础,围绕低能区原子核结构与反应及关键天体核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重要突破!探测纳赫兹引力波 “中国天眼”取得突破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日前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这是纳赫兹引力波搜寻的一个重要突破。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建筑主体完工 年底前投入使用
据了解,落户惠州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已入列国家“十四五”规划,分别为前瞻引领型和应用支撑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计2025~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可集聚国内外约1500名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