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TAE科技公司(TAE Technologies, Inc.)的核聚变研究团队与加州大学同事携手,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核聚变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该公司声称,该技术产生的功率是其他设计的100倍,运行成本却仅为其他设计的一半。
机器配置演变:采用纯中性束注入场反转配置 (FRC) 生成的 Norm 配置(上)和采用 θ 箍缩 FRC 形成管的 Norman 配置(下)。图片来源: 《自然通讯》 (2025)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科学家始终致力于探索利用聚变反应堆发电的途径。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受限于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利用聚变反应发电厂实现商业化发电可能仍需数年时间。此次加州研究团队宣称,在解决效率与成本这两大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的工作聚焦于改进场反转配置(FRC)这一磁约束技术。研究人员指出,实现聚变反应首先要产生等离子体,且等离子体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等离子体温度极高,难以直接控制,只能借助磁场将其固定在适当位置。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利用传统技术在等离子体产生区域周围生成磁场,但这些技术会消耗大量电力。FRC的工作原理是自行产生磁场来容纳等离子体,而非依赖外壳。然而,此前建造FRC的尝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此次新研究中,团队宣称已解决了FRC技术先前遇到的问题,有望使核聚变反应堆实现正常运行。一旦成功,这种反应堆的发电量将达到托卡马克等其他反应堆的100倍。
研究人员还提到,新技术提高了使用氢硼作为反应堆燃料的可能性。他们声称,氢硼燃料相较于其他研究中使用的燃料更为安全、清洁。此外,由于FRC大幅减少了对外部磁铁的需求,反应堆的运行成本可显著降低。
TAE团队进一步表示,他们的设计相较于其他设计更为简单,建造难度和成本也更低。团队将此项设计命名为“Norm”,以纪念此前在名为“Norman”的设备中尝试使用类似技术的尝试。此次新型核聚变技术的开发,为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带来了新的希望。